作者:崔丽娟
否定是我们常常给予孩子行动的反馈,也是想给孩子一种预警的信号,我们想借此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还不够。我们觉得,帮助孩子排除了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路。但是,如果不断地给孩子否定,让孩子重复经历失败的痛苦,会发生什么呢?
《看上去很美》里面的小主人公方枪枪在入学时候一心想要得到老师奖励的5朵小红花,他拼命地努力却怎么也没法得到那5朵小红花,最后他终于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没有肯定带来的成功感,只有否定带来的失败感,最终让方枪枪小朋友放弃行动,不再努力了。这就是心理学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在一项给狗实施电击的实验中提出的。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实施电击。遭受痛苦电击的狗试图逃离笼子,但笼子关得很牢,狗一次次的努力,都无法成功逃离,只能接受痛苦的电击。多次实验后,研究人员在蜂音器响时,把笼子门打开,不给与电击,结果狗不但不从打开的笼子门逃离,还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和颤抖起来,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电击。实验中的狗,出现了习得性无助。
有研究者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研究者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竟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是什么原因让跳蚤变成了“爬蚤”?并不是因为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当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跳蚤实验。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习得性无助了。
你是否在旅游时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大象的力气和体重可以卷起树木、碾压汽车。秀过力量的大象被主人用一根细绳栓在木桩或小树上,没有用精铸的铁链,也不是粗大的树桩,结果这大象就真的被这细细的绳子和小树拴住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大象还只是一头小象时,就被用绳子拴住了前腿,那时它也曾经努力挣脱过,一次又一次,都失败了,慢慢地也就放弃了逃跑,坚信只要有绳子在,它就无处可逃。尽管现在它都是一头强悍的成年大象了,却依然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无法摆脱的绳索。这头大象,小时候习得性无助了。
我们知道,困住狗、跳蚤和大象的,不是笼子、不是玻璃罩、不是细绳,而是研究人员和大象主人用不断重复的失败给它们构建起的认知,即习得性无助。
回望一下你给孩子的教育吧,是否正在用不断的否定,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枷锁?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喜欢学习,那就不管他怎么努力你都表达不满意,对孩子没有表扬与鼓励,只有批评与失望,你的孩子,很快就会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一生都在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
那么,如何避免让孩子成为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呢?生活和学习中,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给孩子设太多的限,尤其不要设孩子再努力都难以达到的限;孩子失败时,要多一些鼓励,并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与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否定;还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在点滴的成功中增长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无情吧。
来源|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