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孩子完成任务的家长注意了,你可能正在损伤孩子的毅力

发布者:刘阳发布时间:2022-04-10浏览次数:19


作者:张馨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困难任务中能够坚持下来的孩子,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更优秀的工作表现和更好的社会关系。那么作为养育者,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早上吃完饭准备上学,孩子在门口缓慢又笨拙地系着鞋带。作为父母,要不要替他系鞋带呢?事实上,家长替孩子完成任务,很有可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父母替孩子完成任务的次数越多,孩子越没有毅力

研究者让34名父母和他们48岁的孩子一起拼高难度的拼图,并且让父母报告孩子的毅力。

在互动中,父母往往会表现出了以下几种行为:

第一,鼓励。例如父母说:干得漂亮!

第二,直接指导。例如父母说:把红色的那块拼图放在这里。

第三,间接指导。例如父母盖住其他拼图,让儿童专注于某一块。

第四,提出教学式问题。例如父母问孩子:你觉得这块拼图是图片里的吗?

第五,接管,即替孩子完成任务。例如父母帮儿童放好某块拼图。

第六,放弃。例如父母对孩子说:我们停下来,试试下一个吧。

研究者发现,那些倾向于替孩子完成任务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毅力越差,很容易放弃。

 

成人替儿童完成任务使儿童坚持时间变短

在另一个研究中,研究者把15045岁的儿童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儿童进行不同的活动。

接管组的儿童需要参与两个拼图游戏。每个拼图任务中,儿童尝试大约10秒以后,实验员对儿童说这个太难了,我来帮你完成吧。随后便替儿童完成拼图。

教学组的儿童同样参与两个拼图游戏,但实验员不亲自动手帮助儿童,而是通过提示或提问帮助儿童完成任务。比如,实验员提示儿童找某个形状的拼图,或者问儿童:这块拼图是图片里的吗?

控制组的儿童则不参与拼图游戏。

在拼图任务后,实验员给每个儿童一个密闭的木盒,晃一晃可以听到里面装有东西,实际上盒子是打不开的。实验员对儿童说:我想知道你能不能打开它。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法打开,可以去玩另一个玩具,我会来帮助你。实验员记录儿童坚持了多长时间来尝试打开盒子。

研究者发现,接管组的儿童比教学组和控制组的儿童坚持的时间更短,该结果说明成人接管确实会损伤儿童在随后任务中的毅力。

然而,在生活中,当时间紧迫或孩子的确需要成人帮助时,成人不得不接管。当必须替儿童完成任务时,成人该如何减少接管的消极影响呢?把我来帮你的说法换成轮到我了的说法管用吗?

 

仅仅改变语言,没法消除替孩子完成任务的消极影响

为探讨上述问题,研究者把6045岁的儿童随机分成两组。

接管组的儿童进行拼图游戏,尝试大约10秒后,实验员对儿童说:这个太难了,我来帮你完成吧。随后他们替儿童完成拼图。

轮流组的儿童同样进行拼图游戏,尝试大约10秒后,实验员对儿童说:现在轮到我了。说完就替儿童完成拼图。

拼图结束后,两组儿童都进行木盒任务,实验员记录儿童尝试打开木盒的时间。结果显示,轮流组儿童并没有比接管组的儿童坚持得更久。这一结果提示,当成人替孩子完成任务时,仅仅采用话术,把我来帮你的说法换成轮到我了的说法并不奏效。

为了提高孩子的毅力,家长和教师尽量不要替孩子完成困难任务。替孩子完成任务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任务太难了,靠自己不可能完成或者当任务比较难时,会有大人帮我解决。此类想法不利于孩子学会坚持,勇敢克服困难。即使是刚认识的人,诸如实验员,接管行为也会对孩子的毅力造成负面影响。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逆转接管的消极影响?不同情境下的方法可能不同,但行胜于言是肯定的——仅仅改变接管时的言语不起作用,或许让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不需要他人接管也没有人会接管更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在美国完成,美国文化比较注重自主性,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仍需进一步验证,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中国的儿童和青少年也能从家长的自主性支持中获益。

总之,成人养育者要尽可能避免在非必要情况下替儿童完成困难任务,以培养儿童的毅力。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努力,并适当给与提示。下一次出门时,记得让你的孩子自己努力系鞋带,哪怕这可能会导致你们晚十分钟出门。

 

参考文献:

Leonard, J. A., Martinez, D. N., Dashineau, S. C., Park, A. T., &Mackey, A. P. (2021). Children persist less when adults take over. Child Development.


来源|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