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面对疫情太过焦虑,青少年该怎么办?

发布者:刘阳发布时间:2022-04-10浏览次数:47


作者:周同 金国敏

 

隔离在家,无法上班,担心孩子老人因免疫力差而感染新冠,成年人亚历山大。如果爸爸妈妈面对疫情表现出过度焦虑,青少年该如何怎么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俊升教授团队与郑州师范学院卞小华博士团队于2020年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调查了5720名平均年龄为11.6岁的青少年及其母亲,结果显示,当母亲面对疫情表现出更多焦虑情绪时,其孩子更容易产生消极感受、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并且这一效应在49年级、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稳定存在。然而,青少年自身的自我关怀水平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缓解疫情期间母亲焦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什么是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Kristin D. Neff教授于2003年提出,指在面对失败、挫折或自身不足时,采取温暖、理解和关切的态度对待自己。自我关怀包含三个成分:自我友善,即对自己的不足和遭遇予以理解和宽容,而非严厉地批评和指责自己;普遍人性观,即认为自己的遭遇并非自己独有,而是很多人的普遍经历;正念,即以客观、平衡的方式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不过度压抑或沉浸于负面情绪和想法中,不忽视也不夸大痛苦。

为何自我关怀可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自我关怀的三个成分可以在青少年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帮助青少年应对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

自我友善帮助青少年温和对待自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例如,他们会说:“妈妈批评我做作业慢,我有点烦,不过因为知道附近有确诊,大家都有点急躁,这没关系。”相反,自我关怀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在面对消极的外界环境时,容易自责、自我批评。例如,他们会说:“妈妈批评我了,她好烦,但我也没让她省心。”自责和自我批评会让人表现出心理适应不良。

普遍人性观会帮助青少年建立与他人的连结,认为并不只有我一人在面对这些令人烦心的事情,其他人也和我有类似的经历。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青少年则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认为只有自己在经历痛苦。

正念能够让青少年关注当下,关注自身的感受和行动,同时在心理上将环境中的消极刺激与自身当下的状态拉远距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例如,他们会说:“妈妈凶我,我也觉得很烦,这种烦恼的情绪有生气、伤心、不理解,它们似乎堵在我的胸腔里,我要多做几个深呼吸,把这种感受吐出去。”

启示和建议

首先,青少年可以有意练习自我关怀。比如当你遭遇痛苦时,首先承认你正在经历痛苦,想象如果这一切是你的好朋友正在经历的,你会如何回应他,试着用你关怀朋友的方式关怀自己,等到情绪缓和之后,再复盘事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思考角度。

其次,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居家隔离与线上教学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困难,家长和孩子对此有情绪是很正常的。父母也可以采用自我关怀的方式来友善的对待自己。

第三,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可以向学生普及自我关怀的概念,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自我关怀的三个核心成分,帮助学生练习和提高自我关怀能力。

最后,教师和心理工作者需要关注在日常交流中自我关怀能力较低的青少年,排查他们在疫情居家期间所处的家庭环境,如其处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则需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Zhou, T., Bian, X., Zhang, K., Zheng, S., Lin, Y., Zheng, H., & Liu, J. (2022). Maternal anxiety symptoms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protective role of adolescents’ self-compassion.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 837846.


来源|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