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如何向孩子讲述疫情状况?

发布者:刘阳发布时间:2022-04-10浏览次数:33


作者:任慧广 周同

 

封控、隔离、居家……疫情下的成人面临不小压力。不知不觉中,家长可能会把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投射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或者主动采取夸张恐吓的方式讲述疫情来让孩子更加配合防疫。这种方式有效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俊升教授团队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的研究发现,夸张、恐吓的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孩子配合防疫,但是会对孩子长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对容易焦虑的孩子来说更为明显。


什么是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

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fear induction socialization)包括:

1)告诉孩子现在外面疫情非常可怕,每天都有很多人感染甚至死去;

2)夸大新冠病毒的后遗症,讲述得病的人有多么凄惨;

3)强调如果感染了新冠,孩子会和爸爸妈妈分开,得一个人去医院。

家长采取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可能是因为:

1)家长自身对新冠疫情有夸张、消极的认知;

2)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疫情和隔离给家长带来的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3)家长主动用这种方式引起孩子对疫情的恐惧和重视,从而使孩子更配合防疫等。


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家长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确实可以让青少年儿童更重视疫情并且遵守防疫措施。在短期、紧急而且需要孩子立即配合否则会有重大消极后果的情形下,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长是居家隔离期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这种方式会让孩子难以客观认识疫情状况和病毒的危害程度。此外,如果家长以这种方式投射自身的焦虑、恐慌以及对疫情的负面认知,家长和孩子可能会互相助长彼此在疫情期间的消极情绪和感受,从而导致孩子长期沉浸在焦虑和恐慌的家庭氛围中,这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疫情已经断断续续了两年多,过度关注与放大与疫情有关的负面消息可能会让孩子丧失对疫情结束的希望以及对未来返回正常生活的确定感,并进一步导致无助感与悲观,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平时容易焦虑害怕的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夸张、恐吓式疫情教育影响,并由此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即使是那些平时不太容易焦虑的孩子,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只有特别不容易焦虑的孩子才完全不会受影响。


启示与建议

在教育孩子与新冠疫情有关的信息时,家长可以讲述与病毒传播相关的知识,例如新冠病毒如何传播;告诉孩子如何预防疾病,例如勤洗手、戴口罩、居家隔离等措施背后的原因;采取互动式基于事实的教育而非诱发孩子的害怕恐慌;主动听取孩子关于疫情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这些方式能够在给孩子必要的疫情教育的同时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Ren, H., Cheah, C. S. L., & Liu, J. (2021).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fear induction parenting on children’s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7(10), 1667–1680.

 

来源|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