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红
高考马上就要发生和结束了,对于很多高三阶段的孩子和家庭来说,高考的结束似乎标志着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人生任务。但实际上,高考结束是仅仅是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的开始。我们都知道,今天选择的专业志愿决定了我们在哪个领域接受系统的学习,将来有很大可能在这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填报志愿是一项怎么深刻思考都不过分的任务。
以下是一段发生在上海高考家庭里的对话:
家长:“你想好了要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了吗?”
孩子:“还没想好,你觉得我应该学什么?现在人工智能挺热门的。”
家长:“嗯,人工智能是挺热门的,你想学吗?我看你挺喜欢生物的,也可以考虑学习和生命有关的专业。”
孩子:“我物理也学的不错,难道要选物理专业吗?会不会将来毕业了找不到工作?”
家长:“我觉得应该选一个你喜欢的专业,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赚到足够的钱。”
孩子:“可是,喜欢的专业也许赚不到,或者不容易赚到足够的钱。”
家长:“是呀,不过现在是个非常好的时代,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职业,哪怕是很小众的技能,都能通过互联网把这些小众的群体联系在一起。只要你的技能能够为他们增加价值,一定不愁养活自己的。只不过这要比热门专业难很多,毕竟抱着大腿更稳定。所以,哪怕是很冷门的专业,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总能找到生存空间,要是你的技能达到了不可或缺的高度……”
孩子:“我就可以开价了。”
家长:“是呀!不过要做到万人需求的前5%和百万人的前5%,那付出的努力可不一样。都是前5%,一个是排名前500,一个排名前50000。”
孩子:“还真的是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怎么办,我既想学一个自己喜欢的,又不想那么小众。”
家长:“嗯嗯,只考虑喜欢风险也挺大,毕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还有可能一旦喜欢变成工作和任务,就没那么喜欢了。”
孩子:“还真是,没有压力的时候很喜欢,一旦要钻研、刻苦训练、赶时间完成任务,就不那么美妙了。那怎么办?”
家长:“我是这样想的,就在自己最擅长的、最有悟性的领域里选一个有比较好的前景的专业,在业余时间发展喜欢和嗜好,这样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也不错。”
(注释:以上讨论专业选择和未来生活的关系,提醒从哪些方面思考专业选择的问题。)
孩子:“那你说我学什么好,生物我挺感兴趣的,物理我也不错。我是当医生呢,还是选和人工智能有关的?”
家长:“你自己怎么想?如果想选医学院,你知道当医生要接受什么训练吗?有没有上过**医学院的网站?记得你有个同学的爸爸是医生,你有和他聊过做医生的生活吗?”
(注释:引导孩子做专业探索,孩子经常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是因为听起来很有意思,或者别人说很好。但对一个专业的真正了解应该知道这个专业会接受怎样的训练,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了解该专业的职业生活,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更不容易产生怀疑。)
孩子:“我也不太想做医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家长:“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呀,那你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吗?”
孩子:“大概文科方面的都不太喜欢,理工科应该不会讨厌。”
家长:“你将来会去读研究生吗?”
孩子:“可能会吧,毕竟现在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研究生毕业还是应该要的。”
家长:“既然这样,我们在理工科里选一个比较基础的专业吧,这样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你大概能知道自己具体的专业方向了。基础专业比较方便你向任何理工科的方向转。到那个时候,你要是想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也有基础了。”
(注释:把选择和决策过程延迟。有些孩子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的,就要引导孩子花更多时间相关收集资料进行职业探索,有条件还可以和专业人士聊聊。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孩子:“那就学物理吧。我这个分数,在上海的一流大学估计只能冲一冲,其他学校我这个分数有点可惜,不上不下的。”
家长:“你不想离开上海去外地上大学吗?”
孩子:“我自己还好,外婆不是说不要离开上海吗?你们怎么看。”
家长:“我觉得外地有很多很好的学校,而且离开上海去别的城市体会不一样的城市风情也挺好的,你还可以交到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了解不同城市文化的人们都是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可能有和我们不太一样想法,开拓你的视野,我觉得挺好。外婆可能舍不得你才这样说吧!”
孩子:“呵呵,到外地上学,我就可以摆脱你们了,天高皇帝远,我就自由了!”
家长:“我也终于自由了,不用为你操闲心,少白两根头发,少两条皱纹。”
孩子:“…… 你觉得我可以去外地?”(注释:大孩子也会有分离焦虑)
家长:“嗯,原则上我不反对。我们来看看去外地和留在上海的优点和劣势吧!”
对话暂时到这里,这段对话的核心是“选择什么志愿,这个决定必须是孩子为自己做出的”。家长有更多的阅历、知识和经验,但都不能成为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做出决定的理由。
其一,18岁左右在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青少年后期向始成人期过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建立同一性,为未来的人生做规划,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孩子需要通过探索来找到自己的人生边界,知道只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别人告诉的始终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其二,只有自己做出的决定才会义无反顾地付出努力,遇到困难没有借口说“是别人要我如此的,我自己并不愿意”。
第三,通过填报志愿这个决策过程,家长可以很好地示范,一个比较困难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评估优劣,如何兼顾人情等等。这种示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一种决策策略。
来源|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