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角色转换与应对

发布者:刘阳发布时间:2022-04-11浏览次数:62

作者:崔丽娟 周天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宅在家里成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方式。为了养家糊口,通勤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社畜”,突然间过上了像猪一样的生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用工作,在家躺着就把钱赚了,还为国家作贡献。这不正是“工作狗”日思夜想的理想生活吗?爽!

可理想的生活没过几天,你可能就发现:自己可以像猪一样生活,却没有办法像猪一样快乐。“圈养”的生活很快给我们带来了无聊感、无意义感、不安全感、对未来的失控感等,甚至挑战了夫妻感情、家庭关系,最终过上了“猪狗不如”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从像狗一样的生活到像猪一样的生活,疫情带来的生活变化要求我们随之转换社会角色:从忙碌的职场人士转变成整日待在家中,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情的闲人;从身负数职,兼有多个群体身份的群体中人,变成不能呼朋唤友、聚会与聊天的“圈养”人。

角色转换意味着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建,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引发焦虑、抑郁和心理上的痛苦。[1]

无事可做,无人交往,让我们的生活清闲却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群体身份是减少焦虑与不确定感的一种主要方式。[2]群体角色对我们的行为提出了期待,也提供了指导原则,让我们在茫然无措中重新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3]隔离病毒并不意味着隔离社交,一方面,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新媒介,为疫情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回”自己的群体角色;另一方面,隔离延长了我们的居家时间,而家庭同样是群体身份的重要来源,通过承担家庭角色,可以从家庭生活中获取力量。所以,疫情下暂时“圈养”的生活依然可以很精彩。

 

危机也是机会,可以提前演练未来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家办公、在家学习将日益成为生活的常态。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将面临新的角色转换:从在单位工作的职场人转换成在家办公的职业人,从在校学习的学子转换成在家学习的学习者。身处这一时代变化的转折点,我们可以在宅家的日子里,演练一下远程办公和在线学习,增强自我管理与时间规划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庞大资源,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也能心无旁骛,保持良好的工作和学习节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开始DIY

想一想:有没有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或没有耐心做的事情?比如,自己做面包,烤饼干,包汤团……既然无法如常工作,就索性放下工作,承担和享受当下的新角色与生活,手机查找制作方法,洗手、和面,做起来!

 

享受家庭生活

一家人在一起做开心的事,既可以增进感情,又可以充实生活。既然在忙碌的生活中常抱怨没有时间陪伴家人,那么在空闲的时候就不要再想念工作了。“圈养”的生活中,家人可以一起设计娱乐活动,下载感兴趣的影视剧,一家人窝在沙发里,嗑着瓜子,刷着剧,交流彼此的看法,心会贴得更近。

 

亲情连线,共忆光阴的故事

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让“常回家看看”变得不容易,父母、长辈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应对隔离生活,那么不妨翻出旧时的照片,整理、翻拍,上传到家庭群、亲友群中,微信视频连线,一起回忆光阴的故事,不仅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还能填平心理上的代沟。[4]亲情浓浓,生活更美好。

 

开始读书,“穿越”他人的生活

如果因为隔离在家而无聊,不妨通过阅读“穿越”他人的生活。网络文学网站上有很多脑洞大开的小说,平时没有时间看,现在有大把时间,可以自在、酣畅地读个痛快:盖世武功,惊为天人;圆满爱情,温暖人心……古今中外,现实与科幻,在无法外出的日子里,用读书过一把爱恨情仇的瘾,这日子一样美哉、妙哉!

生活总有可控和不可控的时候,人生总有可意料和不可意料的时候。白岩松说过:“人生5%的过程是快乐,5%是痛苦,90%是平淡。痛苦的人善于把90%的平淡变成痛苦,快乐的人善于把90%的平淡变成快乐。”虽然无法工作和自由外出的“圈养”生活很平淡、无聊,但以家庭为依靠,充实自己的生活,积极地应对角色变化,我们一样可以把这平淡的宅家生活变得快乐、生动。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

 



[1] Patrick, M. E., Rhew, I. C., Duckworth, J. C., Lewis, M. A., Abdallah, D.

A., & Lee, C. M.(2019). Patterns of young adult social roles transitions across 24 months and subsequent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YouthandAdolescence, 7,1-12.

Slotter, E. B., & Walsh, C. M. (2017). All role transitions are not experienced equallyAssociations among self-change,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Selfand Identity,16(5), 531-556.

[2] Hogg,  M. A.(2007). 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9,69-126.

[3] Reid, S. A., & Hogg, M. A.(2005). Uncertainty reduction, self-

enhancement, and ingroup identification.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1,804-817.

[4] Gaggioli, A., Morganti, L., Bonfiglio, S., Scaratti, C., Cipresso, P., Serino, S., & Riva, G.(2014). Intergenerational group reminiscenceA potentially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elderly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nd to improve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40(7), 486-498.